弘扬民族文化

     振兴彩灯艺术

彩灯花灯的起源与历史
来源: | 作者:浏阳唐人彩灯 | 发布时间: 2025-06-17 | 13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一、起源:先秦至汉代

火与祭祀的源头

彩灯的雏形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火崇拜。古人用火把驱邪避害,后逐渐演变为用容器(如陶豆)盛放油脂点燃,形成早期的灯。

周代已有“庭燎”习俗(夜间点燃柴堆照明),用于祭祀或宫廷仪式。

汉代:元宵点灯的肇始

汉武帝时期,正月十五祭祀“太一神”(天神)的仪式需通宵点灯,被视为元宵灯会的雏形。

佛教传入后,汉明帝为弘扬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寺院与民间燃灯礼佛,推动了灯俗与佛教的结合。

二、发展:魏晋至唐宋

魏晋南北朝:灯会的民俗化

元宵张灯从宗教仪式扩展为民俗活动,南朝梁简文帝曾作《列灯赋》描述宫廷灯景。

开始出现简易的灯笼造型,如动物、花卉等。

唐代:灯会的兴盛

元宵灯会成为国家法定节日,放假三天,长安城出现“灯轮”“灯树”等大型灯组。

 唐玄宗时期,宫廷灯会规模宏大,诗人苏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中“火树银花合”即描绘此景。

 宋代:技术与艺术的巅峰

 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灯会普及,开封、临安等城市出现专业灯市,民间制灯技艺大幅提升。

 材料创新:用竹篾、绸缎、纸等制作精巧花灯,并加入走马灯(利用热气流旋转的灯)。

 宋代笔记《东京梦华录》详细记载了元宵灯会的盛况,包括龙灯、谜语灯等。

 三、成熟:明清时期

明代:地域特色的形成

 南京、北京等地灯会与戏曲、杂技结合,形成综合性庙会。

 南方(如苏州、福州)出现丝绸、琉璃材质的奢华花灯。

 清代:流派分化与民俗深化

 北方以宫灯(红木骨架、绢画装饰)为代表,南方则以佛山、潮州的彩灯闻名。

 民间将花灯与生育祈福结合,如“送花灯”祈求子嗣。

 四、近现代:传承与创新

20世纪以来

 传统工艺面临挑战,但如自贡灯会(始于唐宋,复兴于1980年代)将现代光电技术与传统结合,成为国际性节庆。

 2006年,元宵灯俗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 五、文化象征

功能:最初用于祭祀,后演变为节庆装饰、娱乐和祈福载体。

寓意:象征光明、团圆与吉祥,常见题材包括生肖、神话、历史故事等。

彩灯花灯的历史,既是一部技术工艺的进步史,也是中国社会民俗变迁的缩影。如今,它们仍是春节、元宵等节日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。